《江苏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活着》之思

   期次:第382期   作者:□学生记者 赵品 (财经学院能源经济1701班)   查看:103   



  人生,抑或生命,其意义究竟何在?或许,《活着》这本书可以在迷惘无措中点燃一盏明灯。
  这本书讲述了一介平民徐福贵历经时代的波折,遭受着时代与家庭的苦难,最后家人全部离去仅剩一头牛与之为伴的故事。与书名截然相反,贯穿全文的是接踵而至的死亡,每次看似偶然但是在冥冥中又是必然。书中的主人公怀揣着海市蜃楼般的希望,踩在现实的浮冰上,无法掌握的表象崩裂之后,依靠自身本能的漫长耐性在窒息状态下延续生存。那种自然而又悲哀的耐性,迫使他面对一切的失去却又不得平静地继续生活。
  这仿佛是一种黑色幽默,悲剧而又失态。在苦难深处不知为苦,只有沉于苦难,所有的苦难才会不药而愈。弗洛伊德对其成因这样解释:人若落于一种无法摆脱的痛苦之中,难以承受时就会把痛苦看做幸福,以此得到解脱。
  福贵一生的悲剧是自身命运与社会变迁的交织。活着为了什么?为了这让人撕心裂肺的痛苦吗?当然不是,正是这种痛苦才能使活着的感觉更加强烈。希望破碎后的痛苦,使下一个希望更加真挚,使得来的幸福更加珍贵。书中,生命在接踵而至的死亡中变得异常诡异,死亡之中冥冥不可预测的成分越来越大,也就越来越让人体会生命的可贵和活着的不易。那层出不穷,一波接着一波的苦难像风一样袭向人们的旅程时,才会让人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坚韧不屈这种难得可贵的品质。生命是脆弱无常的。但在书中却仍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坚强。命运的无常和生命的韧性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命运可以感激,也可以仇恨,但是它不可违抗,带着与生俱来的印记,生命的意义与幸福的标准永远没有答案。《活着》向我们昭示了平静从容生活的可能,绝望的不存在。
  人生来就注定要伴随悲伤,但正是悲伤,使我们更加清醒地活着。进入余华所说“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生活还是要自己过,该走的路一步也不能少。

江苏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784次访问,全刊已有4187004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