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栉风沐雨扬风帆 栉风沐雨扬风帆 砥砺前行创一流 砥砺前行创一流

— ——我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五年实现新跨越—我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五年实现新跨越
   期次:第388期(研究生专刊)      查看:78   








  自2013年学校第三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学校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内涵式发展。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学校的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学科结构不断优化,学科特色不断增强,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五年砥砺奋进,学校的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展现出全新的“颜值”和“气质”。
抢抓机遇 抢抓机遇、、重点突破 重点突破,,学科建设成绩斐然 学科建设成绩斐然
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一流学科支撑,要从本校实际出发,找到自身优势,确定学科发展重点,发挥特长,形成标志性学科。近年来,我校为挺进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抢抓机遇、重点突破,确定了一批优势学科,瞄准关键性指标,精准发力,学科建设成绩斐然。
  近年来,学校紧紧抓住了四大机遇发展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一是紧紧抓住了江苏省开展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和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机遇,新增一批省优势学科和省重点学科,为我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提供了较高的平台。二是学校抓住国家时隔7年后再次启动学位点评审的历史机遇,通过精心组织申报,新增一批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一级学科硕士点,进一步优化了学位点布局。三是抓住2017年江苏省正式启动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的机遇,成功入选省首批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使学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进入发展快车道。四是抓住农业部和江苏省联合举办首届江苏现代农业科技大会的机会,促成部省共建江苏大学,为学校建设农业工程一流学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广阔的舞台。
  学校学科建设体系显著优化。在抢抓机遇的基础上,五年来学校坚持突出学科优先地位,不断加强ESI学科、省优势学科、省重点学科和校级重点学科建设,推动以理工医文各学科协同发展,学科建设体系显著优化。新增农业科学进入ESI前1%;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临床医学4个ESI学科排名从前1%提升至前5‰。食品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三个学科首次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200位。3个优势学科一期项目全部以A等通过验收;农业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及其医药转化等6个学科获批优势学科二期项目,建设经费2.4亿元,经费总额居全省第一。交通运输工程等6个省“十二五”重点学科顺利通过验收,力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7个学科获批为省“十三五”重点学科,化学、应用经济学2个学科获批为省“十三五”重点(培育)学科,实现了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省重点学科的新突破。遴选了数学等6个校重点学科,法学等10个校重点(培育)学科,以省优势学科为主干、以省重点学科为支撑、以校级重点学科为基础的重点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
  学校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内涵建设是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5 年来,学校切实把加强领导,科学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加强学科内涵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各学院作为学科的载体和学科建设的直接责任单位,对各学科的现状、优势与不足进行了认真分析,对各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定位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对促进学科发展的主要措施作出了明确而具体的安排。同时学校以“有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和“研究生教育质量”作为衡量和检验各学科建设成效的主要依据,并把加强对各学科的考核作为加强建设的重要手段。学校不断强化学科内涵建设,狠抓学科创新团队、创新平台和创新能力,学科建设水平有显著提高,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农业工程由全国并列第5位提升至全国第3 位,获评为 A-,进入全国前 10%;食品科学与工程并列全国第8位,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提升至全国并列第9位,机械工程提升至全国并列第 20 位,这三个学科获评为 B+,进入全国前20%;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
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等 5 个学科获批评为 B 等,进入全国前30%;与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我校2个学科进入前20%、2个学科进入前30%的评估结果相比,第四轮学科评估不管是绝对排名、百分位排名,还是进入全国前列的学科数,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学校学位点布局显著优化。5年来,学校充分发挥综合优势,进一步加强理学学位点的建设,完善工学、医学、理学和人文社科四大学科板块结构,学校学位点布局显著优化。新增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临床医学 5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医学板块实现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突破;新增哲学、法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物理学、冶金工程、信息通信与技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实现了全校学院硕士点的全覆盖;新增法律、教育等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主动撤销了应用统计、资产评估和农业推广等3个专业学位类别和矿业工程 1 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目前学校拥有一级博 14 个、一级硕 44 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 25 个、专业学位类别 12 个,学位点覆盖全部 10 大学科门类,综合性大学的学位授权体系基本建成。
引进高端人才 引进高端人才、、加强科研创新 加强科研创新,,学科支撑平台显著提升 学科支撑平台显著提升
5年来,学校紧紧围绕“高端、青年、团队、国际化”,大力实施“金山学者计划“,坚持存量提水平、增量优结构,以人才队伍的转型升级推动学科整体实力的提升、布局结构的优化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通过学科团队的合理布局和集聚,引领各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和博士点学科的特色凝练、内涵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强化科学研究在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中的载体作用,紧紧围绕学科特色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以“做大体量、做亮特色、做高水平、做强能力”为总体要求,学科创新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学科支撑平台有了显著提升。
  5 年来,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得到显著优化,整体水平稳步提升。目前,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 61.45%,拥有正高职称的比例达20.48%,具有海外经历的比例达25%。学校先后柔性引进了中科院院士姚建铨教授、马来西亚科学院院士陈国银等一批顶尖专家,新增“长江学者”“万人计划”“千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
工程”“优青”“青年长江”等各类国家级人才 20余人,新增省双创团队 5 个,近 300 人次入选省“333 工程”一、二层次人才以及江苏特聘教授、双创人才等省级高层次人才项目。5年来,学校科技创新的体量和质量同步提升。获批国家自然基金816项(其中国家优青3项、重点6项)、国家社科基金42项,承担国家重点项目、重大专项等 45 项。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 6 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12项(其中一等奖40项)。发表三大检索论文 12063 篇,其中 SCI 检索 7147 篇,出版专著 283 部。新建国家水泵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混合动力车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 5 个国家级平台,获批高端装备关键结构健康管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流体工程装备节能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国际合作平台。学校举办了50余次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44 个国家和地区的 1400余名专家学者来校交流,大大提升了相关学科的国际影响力。2016 年,学校发明专利授权量居江苏高校第2位、全国高校第8位等等。所有这些都为学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优化模式 优化模式、、分类培养 分类培养,,研究生教育质量显著提高 研究生教育质量显著提高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标准。那么,代表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研究生教育将如何体现学校办学水平?我们用以下数据交上了喜人答卷:
  5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培养中心任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研究生教育规模与质量并重,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显著成绩。博士研究生非定向比例从50%提高到80%、推免生比例从23.7%提高到57.2%,硕士生优质生源提高至35.83%,报考我校研究生人数提高了43.4%,留学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增长了近10倍。各类在校研究生由2013年的9000余人发展到目前12000余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近8000人、非全日制研究生近3000人、港澳台研究生20余人,来自71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研究生687人。2013年以来学校共授予博士学位近600人、学术型硕士学位6200余人、专业硕士学位近5000人。研究生毕业论文获全国优博“提名奖”2篇、省优博18篇、省优硕60篇。国家“零干扰”博
士论文抽检学校连续五年100%合格。近5年以研究生为主要完成人,发表SCI论文5000余篇,约占全校总数的78%;发表ESI高被引论文50余篇,约占全校总数的80%;授权发明专利2800余项,约占全校总数的83%。
  5年来,研究生在各类科研实践创新赛事中获国家级奖励60余项,其中,“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共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10项,“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获金奖4项;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研究生移动终端应用设计创新大赛获全国一等奖各1项、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银奖2项;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2项,获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一、二、三等奖各2项。获省研究生创新计划600余项;获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教改课题、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江苏省教育学会教改课题80余项;获批“全国首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线课程建设”重大建设项目 2 项(全国共 50项)。新增省研究生工作站337家、优秀研究生工作站19家、70位产业教授,均位居全省前列。学校获批为国家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改革试点高校之一。
  此外,学校还恢复成立了江苏大学党委研工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氛围与机制进一步形成,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将核心价值观植根每个研究生。紧密围绕研究生特点,提供包括论坛、研讨、沙龙、演讲、实践等菜单式活动选择,丰富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拓展了思政教育新途径。连续5年组织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近千场,每年举办200余场次“导师讲坛”和100余场次“研究生沙龙”等系列品牌活动。通过“研究生思想动态座谈会”、“面对面”、“研究生权益大会”等线下活动,畅通沟通渠道,树立维权意识,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切实帮助研究生解决科研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助力研究生成长成才。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在我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走过40载之际,我们回望过去,又展望未来。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未来的江大,在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领域,仍然面临着众多考验。当前,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
段,江苏也把高质量发展确立为未来一个时期的鲜明导向。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及发展方式的变化,给科学技术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带来深刻影响,为高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带来巨大机遇和挑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呈现新态势,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新机遇不容错过,新挑战不容回避。适应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我校将进一步深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加快补齐我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的短板,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具体来说,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四个一流”。一是强化一流目标,进一步坚定冲击“双一流”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强化一流学术成果打造,进一步形成高质量创新的价值导向;三是强化一流人才引育,进一步增强高端人才引育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四是强化一流学生培养,进一步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根本任务的理念。筚路蓝缕砥砺行,凝心聚力创一流!未来 5 年,我校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学科、人才、科技与学生培养四位一体,按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要求,凝练优势,强化特色,精准发力,重点突破,奋力创建一流学科、培育一流人才,推动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创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研究型大学建设新局面。到 2023 年,我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一进入,两提高”。“一进入”就是学校滚动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两提高”就是学科水平大幅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大幅提高。力争农业工程学科群居国内领先地位并进入世界一流前列;2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列 ESI 全球排名前 1‰,ESI 全球排名前 1%学科达到 7~8 个;4 个学科进入新一轮学科评估全国前 10%,其中农业工程学科进入全国前二位;理学、法学、经济学等博士点和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类别实现突破,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类别 4~6 个;力争有2~3 个学科跻身 QS、泰晤士等国际知名学科排行榜。各类在校研究生达到14000人左右,其中博士生1000余人、全日制硕士生7500人、海外留学研究生1200人、非全日制研究生4500人左右。获国家和省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5~8项,力争研究生教育成果一等奖实现突破。获省优博 16~20篇、省优硕60~70篇。国家“零干扰”博士学位论文抽检继续保持100%合格。

江苏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597次访问,全刊已有426362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