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穿梭百年, 看一代文人的执与念

——观话剧 《杨仁山》 有感
   期次:第395期      查看:90   


  “致力于弘传文脉法脉,力图探幽发微、祛垢放光以振兴国运的一生。”大幕拉起,话剧 《杨仁山》 缓缓上演。舞台上,除了一张刻经桌案,并无多余道具布景,但在演员精准的演绎之后,属于那个年代独有的厚重压抑气息扑面而来,起起伏伏的故事情节、深沉的家国情怀紧紧地抓住了我的心。
  穷其一生苦苦寻求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他是一名令人肃然起敬的爱国者。面对一棵杨柳、一排“版经书架”,一名白发老人喃喃自语,这便是杨仁山老居士在世最后一日的清晨之景。他在诉说着什么?他还在挂念什么?话剧运用蒙太奇手法,将杨仁山与已故的谭嗣同、失聪的不闻师傅等人的对话穿插其中,虚虚实实之中,杨仁山毕生的追求、最后的惦念已不言而喻。面对国家的积贫积弱、饱受外侮,他慨叹清末“有志之士,热肠百转,痛其江河日下,不能振兴!”他从西方带回数百张科学仪器图纸,流传于世,供人制造学习。他深谙思想引领的重要性,创办“金陵刻经处”,传道育人。他不仅仅是在复兴佛学,他更是在复兴中华!生命最后关头,他的声音洪亮坚定,字句铿锵,“中国不出百年,必与欧美诸国,并驾齐驱!”
  仁义与虔诚,隐忍与坚毅,智慧与豁达都融合在一个人身上,他是一位令人望尘莫及的长者。当枪声划破清晨的寂静,杨家上下人心惶惶。固守传统的杨仁山之子、杨兰仙父亲为全族考虑,严令当事人站出来交出枪支,勇敢热血的杨兰仙不惧官兵搜查与父亲进行唇枪舌战,说起了先烈为维新变法而斗争流血牺牲的往事。马蹄声、刀枪声、脚步声渐渐逼近,形势迫在眉睫,而杨仁山镇定自若、岿然不动、心思透彻。他提前交代后事事宜:门外挂起白帆,门内燃放爆竹,以掩盖早上的枪声,给剪去辫子的子孙剃度,让他们扮作念经超度的僧侣避开抓捕。一系列步骤完成以后,他已巧妙地保护好家族所有人的生命安全。
  思想先进、治家有方,他是德高望重的一家之主。杨兰仙追求自由,主动退
婚,远去上海求学,这在封建社会中是受人诟病、指指点点的“丑闻”,但杨仁山支持她,让她不被世俗羁绊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抱负,终成就一个不凡女子“杨步伟”。知悉有人加入同盟会,不日便要变法,他让人挖出柳树下埋藏的一箱枪支弹药暗中援助。他对后代寄予厚望却未曾留下丝毫家产,所有财产悉数捐赠给“刻经处”。杨仁山庇护家族一生,但他更盼望
子孙独立、早日成为国之栋梁。
  沉甸甸的书架和经书,是历史的重量、文化的承载、佛学的经典、民族的脊梁。杨仁山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而中国仍然在一批又一批爱国人士的带领下继续向前走,走向繁荣复兴之路。
  (学生记者 华霞)

江苏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705次访问,全刊已有425583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