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重阳糕

   期次:第395期      查看:349   


  □学生记者 黄韵怡(财经学院财务管理1803班)
重阳节该吃重阳糕,这是我从小就有的认识。
  今年是我不在家里过节的第一年,有点不适应。大概是因为缺了重阳糕,而学校食堂并没有这样东西卖。“我想吃重阳糕”上完周三最后一节课的我如是说。“重阳糕是什么?”我的舍友对我说的这种糕并不知情,这让我感到有些意外,“你们重阳节不吃重阳糕的?”“不吃。”“没听说过。”“这是什么呀?”三道声音同时向我砸来,我有点懵。“就是……一种糕,甜甜的。”原本每年都见的寻常食品于此时的我而言却有点难以描述,或许是因为太习惯它每年的定时出现,习惯到忘了关注糕本身是什么样的。“糕是米糕,大米乌米都能做,包在荷叶里,一樽一樽地卖,糕上有蜜枣和葡萄干,还有红瓜绿瓜……”看着舍友们越来越迷茫的眼神,我决定直接上百度搜图片。“喏,就是这个。”“哦——”果不其然,我又收获了来自室友的惊叹。“明明都是江苏人,还没出省呢,就有文化差异了吗?”“这大概也是一种地域限定?”舍友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重阳糕的话题也暂时搁置。然而,原本没那么想吃重阳糕的感觉却随着这个话题变得越发浓烈。晚上睡觉前,我心道:“我决定了,周末回家吃重阳糕。”
  大概是因为下午回家便可以吃到我心心念念的重阳糕,好心情使我觉得周五早上的高数课也不那么让人感到恐惧。午饭后,我收拾好行李,踏上归途。
  “我回来了!”开门后习惯性先向家长问候,还没等我转头看向餐桌,伴随空气吸入鼻腔的便是一股清新甜味,是我熟悉的重阳糕之甜与荷叶之清香的混合。“你发微信给我说要吃重阳糕,我跟你外婆一说,外婆立马就拿了几樽给我拎回来。”身后的母亲端着菜从厨房出来,“去拿碗筷,你爸今晚不回来吃,就咱俩,可以开饭了。”
  望向餐桌上的重阳糕,约莫刚出锅不久,尚可看见热气蒸腾于糕的上方。蒸过的重阳糕是粉糯糯的,糕体随着刀的划痕漫开几道口子,白白的糕与深绿的荷叶相互映衬,视觉效果极佳。夹一小块入口,糕体柔软之余不失嚼劲,伴随着蜜枣和葡萄干的甜,荷叶浸入糕底的清香,几者混合在一起,是我最熟悉也最想念的味道。“怎么今年想到指定要吃重阳糕了?往年摆在家里也不见你特别喜欢吃呀。”见我一连吃了好几块,过了瘾,母亲开口问我。
  其实倒也不是今年突然变得特别爱吃了,只是今年该吃重阳糕的时候我不在家,没有那份熟悉的感觉,心里有点空荡荡的,再加上身处异地,就算镇江离常州再近,但那也是陌生的。对食物的本能渴求、淡淡的节日气氛再加上异地思乡之情,三者一合并便促成了我对重阳糕别样的渴望。
  回到家的安心感伴着重阳糕下肚的饱腹感在我心中蔓延,满足之余我突然想起了周三那晚我对重阳糕的无比思念。这种感觉在中秋节时我也有所体会,只是当时未能归家,加之在学校也能吃到月饼,还办了中秋班会活跃气氛,所以那会表现得并不如这次这么明显。越长大,经历得越多,便越能感同人在传统节日时对家乡亲人等的思念,便是家乡的空气,也是有独一份的味道的。
  周日下午回校,临走时我带上了两樽重阳糕,给舍友们尝尝我心心念念了两天的重阳糕到底有多好吃。可惜条件有限,没法吃蒸的,只能微波炉里热一下,牺牲了口感与卖相。舍友对粗加工的重阳糕并不能体会到我描述的重阳糕的美味,纷纷表示这是“买家秀”与“卖家秀”,于是我自己也咬了一口,无言反驳。无奈之下,我只能通过月饼与中秋节的类比让她们体会重阳糕之于重阳节的独特意义了。
  说着说着,我不自觉地咂咂嘴,仿佛那股清甜还在嘴里。

江苏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560次访问,全刊已有4161111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