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云端” 集合显神通 多措并举助育人

   期次:第423期      查看:218   







  疫情发生以来,我校师生相聚“云端”,采取在线课程教学的授课形式,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学校各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力保障课程教学、科研项目、毕业设计及就业等各项工作有序展开。在这一特殊的“云端”学习季,我校全体师生同心协力,在育人与求知的道路上不断奋进。
课前攻关,为“线上教学”保驾护航
“十八线主播”既是一种调侃,也蕴含着教师们追求现代化教育的先进理念。即使线上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与磨合,但我校师生群策群力,通过中国大学MOOC、Sakai、QQ直播间、腾讯会议、企业微信、超星、雨课堂等实现“云端”集合。学校与爱课程和超星集团合作,建设了江苏大学在线课程中心和江苏大学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支持本科教学的相关教师引入校外优质慕课、自建 SPOC(江苏大学本科教学专属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和在线教学考核管理等。目前,我校已有35门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面向省内外高校免费开放相关学习资源。同时,积极引入中国大学MOOC平台校外优质资源建设180余个SPOC教学班级、在泛雅网络教学平台自建 1050 余个 SPOC 教学班级开展混合式教学,切实保障疫情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
  大学英语是基础课程,线上教学对不少教师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为确保此次在线教学顺利进行,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吴鹏召集所有本科系部(中心)正副主任在线讨论线上教学计划,针对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外国语学院聘请了英语系骨干教师、校级一流课程负责人姚蔚结合其多年来混合式外语教学的宝贵经验,录制一堂公开课,深入讲解师生在线互动平台的快速上手方法,并随后开通在线答疑。经过数次学习和辅导后,外国语学院的教师基本寻找到了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
  除了外国语学院认真部署线上教学工作,电气学院也人工降了一场“及时雨”。2月13日,电气学院组织开展“新学期任课教师线上教学培训讲座”,讲座采用“雨课堂+腾讯会议”的形式开展,这一场特殊的讲座,讲述了线上教学的多种方式,解答了不少教师提出的问题,让教师们更加深刻地体会了线上教学模式。主讲人李长杰老师说:“线上教学需要事先熟悉硬件设备和直播软件的使用方法。”此外,电气学院还建立了“线上教学互助微信群”,为线上教学高质量的开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与此同时,研究生院也多措并举,有序推进“云端”教育的顺利进行。1月28日,研究生院及时出台研究生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预案,为了让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实质等效”,所有教学团队积极开展研讨,对各门课程制定了详细合理的教学要求。此外,研究生院还根据课程分类,有针对性地为教师推荐线上教学平台,并邀请富有经验的任课教师开展直播培训,通过多种措施,成功实现“开学延期,开课不延期”。
  特殊课程需要特殊的方法应对。研究生院开设的630门课程之中,有17门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只能线上学习理论知识,待学生返校后进行其他实践部分教学。除了实践课程之外,计算机学院韩牟讲授的 《信息安全数学》 是双语课,网上基本无法找到资源,并且课程包含很多数学理论,所以韩牟决定进行直播互动教学。身在家中的韩牟无法借助黑板进行板书,所以提前准备
了手写板,通过电脑画布呈现板书的效果。
  受疫情的影响,让往常“面对面”的课堂变成了“面对屏”的形式。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校各部门、学院和教师各显神通,结合课程性质和教学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为“线上教学”保驾护航,首周本科学生线上教学整体评价满意度高达81.65%,前三周97.3%的研究生满意教师线上教学的准备工作。
同屏开课,师生出招迎挑战
对于这次特殊的“云端”集结,任课教师与学生有着不同的感受,但都在探索不同的方式积极适应这种新教学方式。
  一堂特殊的在线信仰公开课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今天,我们通过网络直播在 ‘云端’集合,共同分享一堂特殊的 ‘信仰公开课’ ……”3月14日上午,我校党委书记袁寿其亲临江苏大学官方B站直播间,为师生讲述 《战“疫”中的中国温度与江大力量》,进行了一场与信仰的对话,给广大师生温暖和力量。截至22日,我校团委组织的公开课已学校官方B站连续开播12次,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网课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学习形式便利,能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管理学院市场营销1902班谢倩雯会提前一天查看课表,浏览网上老师布置的作业,然后对接下来的一天做好安排。在家学习期间,她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寻找不同的学习资源,查漏补缺,增加知识储备。在每节网课上,她都会电脑和手机一起用,一个听课一个看课件,以便让自己更好地进入状态。生物技术1901班的陈子斌同学为了让自己可以达到在学校的学习状态,从线上开学起 就按照学校的作 息 时 间表调整自己的作息。
尽管学生课形式颇为满意,但在《数据库应用》任课教师刘晓松看来,线上教学还存在很多困难。特别是像数据库应用这种需要上机实验的课程,还需考虑到个别同学没有电脑或者电脑使用不便等无法进行实验上机的情况。为此,刘晓松常常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安排,“每一堂课不是只讲课或者只做实验,我会把讲课和实验穿插起来,让同学边听边动手操作,以此可以增加提问的次数,抓住同学的注意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谢倩雯感慨:“刘老师操作流畅,讲解充分。从指导我们软件解压下载,到上机课程,她每一步都细致而富有耐心,尽可能保证每位同学理解透彻。”
  由于课程性质的原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教师周丽琴对网课的教学质量表示忧虑,“思修不是一门纯知识性课程,它更需要与学生交流。我要侧重传授的情感、价值等因素隔着屏幕教学,效果会打折扣。当然线上教学是一个发展趋势,也是重要的辅助手段。”周丽琴认为线下面对面授课,与学生距离很近,易于交流;而线上隔着屏幕,反而会产生距离感。但是她依旧在努力适应新形式,即使是网上课堂,也力求传递出真情实感。“周老师讲课很亲切,像是一场心灵的交流,课上很多内容发人深思。”市场营销1901班陈域欣这样评价。
  即使有挑战有忧虑,老师们也选择祭出新招正面应对。“你想在沼泽地里盖个窝,这都不是 事,我 教你”“土 力学理论=葵花宝典”这些网络用语 都出现在土 力 学院 沈 圆 顺老师制作的课件里。为了提升学生上课兴趣,沈圆顺特意制作了一系列“表情包”式课 件,再 加上风趣幽默 的网络用语,让原本 难 懂 的土力学也变得“平易近人”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学院朱轶老师利用学校实验室教室的黑板上课,解决了网上课件同屏分享和写讲解内容的不便,同时让大家在“云端”学习,也可以感受到教室学习的真实感,提升上课专注力;机械学院黄娟老师为了上好网课,三台电脑齐上阵,课件、直播、教学视频三不误,同时将课本笔记本放在面前,以便查阅。
  “云端”学习,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校全面开展线上教学工作以来,学校领导干部、教学督导随机听课,任课教师互听互评,学生信息员参与评价,辅导员、学业导师督促指导学生在线学习,使得在线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教育质量。在这一特殊的时段里,老师和同学们齐心合力,为抗疫防疫尽自己力量的同时,也在直播间里共同迎接着草长莺飞。
周密部署,科研毕业不耽误
疫情防控期间,虽然学生暂时不能返校,但在学校周到细致的安排下,科研、毕业、就业等方面的工作依然有条不紊地展开着。
  在醉心网课的同时,师生们的科研进程也不曾落下。“尽管今年情况特殊,只能在家研究,但我对科研的热情不减。”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医保1801班的张艺涵目前正在统计项目后期的调查问卷结果,她表示直接在线上与导师交流高效便捷,为她节省了不少时间。
  尽管目前仍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一年一度科研立项申报与结题工作还是如期进行。为了让学生在家期间也能抓紧时间专心学术,一站式服务中心特意开设了“网上咨询”“结题审核”等不见面服务。学生在家就可将结题相关材料发送到指定邮箱,进行线上审核存档后,结果以邮件形式告知。“线上结题只需两个步骤,在网上审核过后,开学后只需补交纸质材料即可,十分便利。”电气学院电气1601班的陈泽朋在寒假期间获得专利申请受理书之后就开始准备科研立项结题事宜,线上结题审核免除了他开学后不少麻烦,使他赞不绝口。
  “我目前正在家里做毕业设计,老师通过网络会议指导我们,效果和在校差别不大。”艺术学院工业设计1601班邹映说。不光科研立项,针对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学校在继续以往工作流程的同时,也对受疫情影响无法正常完成的情况做了周密部署。一方面,得益于我校多年前建立起的完备的网上管理系统,从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到阶段性成果汇报,再到最后的论文答辩,一系列文档与程序管理均可在线上进行,学生即使不能返校,毕业设计的程序也不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对于无法进行社会调研或者回校收集实验数据以完成既定课题的学生,学院相关老师在对各课题梳理之后,指导学生及时调整选题,确保每位同学可以在线完成毕业设计素材收集等工作。教务处实践教学科科长贾志宏介绍说:“毕业设计是每位本科生学习期间的重要一环,学校做了严格要求,保证大家不会因为疫情的原因耽误毕业设计,以至于影响正常毕业。”
  除此之外,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学校也做了诸多努力。学校不仅开设了相关网络课程,而且鼓励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通过“无接触”模式完成签约。同时,学校积极组织推广线上校园招聘活动,对就业手续的办理也采取“不见面审批”方式,从多方面保障学生就业。学工处就业中心陈琦副主任说:“学校通过一系列举措将疫情对就业的影响降到最低,以确保毕业生充分优质就业。”
  (本报记者 冬辰 学生记者 肖喻琪 谢冯辉 张文文)

江苏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8884次访问,全刊已有421752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