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个特别能战斗的﹃产业智库﹄

————我校产业经济研究院发展侧记我校产业经济研究院发展侧记
   期次:第444期      查看:79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贵校科研团队不辞辛苦,精心准备案例,主动协调组织课题调研,出色地完成了课题案例研究工作……”这是来自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感谢信的内容,信中提及的“科研团队”正是我校产业经济研究院团队。
  成立五年以来,从最初5名教师组成的小团队发展到如今影响力较大的产业智库,研究院承担了系列研究课题以及20余项地方产业发展规划报告,为学校在长三角乃至全国产业经济研究领域影响力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成立五年以来,它已破茧成蝶,成功探索出一套独具江大特色的人文社科研究范式。
小团队大能量,教学科研齐头并进
2016年,结合国家制造业强国战略的部署,为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创新能力、激发广大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科研动力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学校决定以财经学院在产业经济与企业创新等相关特色学科为依托,成立了首个人文社科类科研平台——江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发展至今,研究院共有科研人员7名,平均年龄36岁,均是国内外知名高校经济学、管理学博士毕业,高级职称占比85.7%。正是这个不足10人的小团队迎难而上、接续奋进,以拼搏进取的创新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创业作风,孕育出累累硕果。
  五年来,研究院共承担和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余项,在相关学科重要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5余部,获批各级各类奖项近20项,获省级(行业)哲学社会科学奖5项。研究院与俄亥俄州立大学、内华达州立大学、奈梅亨大学、麦考瑞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建国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建立了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
  “作为学校首个人文社科平台,面对 ‘无人区’,我们唯有克服艰难,负重前行。”第一批加入研究院的贺丹老师说,刚加入研究院时,她就接到很多“提醒”:经费少、人员少,人文社科类团队成长前景存疑……面对这些未知数,研究院院长胡绪华这样说:“我们坚信,年轻人会在这里很快成长起来的。”正是这样的“一无所有”,激发出年轻人的巨大能量。
  “很忙,很充实”成为了团队的标签,在胡绪华的带领下,团队老师开启了“5+2”“白加黑”模式。贺丹说:“要克服困难,就得自己给自己加码。”就连大年初一出门拜年,她还不忘带上笔记本电脑。
  2019年入职研究院的丁绪辉对团队的工作节奏深有体会:“谁到我们的团队,谁就忙飞起来。”在撰写 《江苏省军民融合战略智库报告》 过程中,所有的涉密资料只能靠手抄,记不清多少个日夜,他不停地斟酌、修改,最后形成了厚厚的军民融合规划报告。丁绪辉的爱人告诉记者:“从丁绪辉的身上才知道,大学老师就没有8小时的工作时间界限。”
  为什么这么忙?胡绪华解释,研究院三分之一时间搞科研,三分之一时间忙学科建设,三分之一时间做专业建设。胡绪华还担任国家一流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申报负责人、学校首批“三全育人”示范专业负责人以及应用经济学学科负责人。
  “科研是打名气的,名气上来才能招到好学生,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我们应该像重视科研一样重视教学。”胡绪华说。研究院成立以来,教师以研促教,积极投身各项教学工作。2020年上半年研究院教师共承担25门次课程,多门课程被教务处评为A类课程。胡绪华主编江苏省重点资助教材 《现代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贺丹、孙华平两位教师获批留学生本科教材资助项目。
坚持深化校地合作,聚力搭建交流平台
研究院勇担“践行科研强校理念、搭建校地合作桥梁、破解产业发展难题”的使命,依托自身专业优势,服务各级各类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
  团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大有作为。研究院与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江苏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国家级产经智库“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等智库平台开展深度合作,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协同合作机制。团队与国务院国资委研究院共同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实践研究——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为例”相关研究成果成为推进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决策依据,与国家工信部研究院共同完成的 《单项冠军》 蓝皮书成为国家推进单项冠军工作的重要支撑,所承担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报告成为国家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的重要参考。研究成果获省委主要领导批示1次、市委主要领导批示2次,各类成果采纳证明20余项。
  南京、镇江、苏州、无锡……团队调研的脚步踏遍长三角。在调研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力促学校与企业合作,积极推荐学校最新科研成果转化,汽车、电子芯片、化工材料、半固态压铸……多项科研成果被成功推荐到企业生产中。
  镇江市是团队多年跟踪的重点研究对象,其发展牵动着所有团队成员的心。在做长三角一体化镇江产业布局研究时,“每周都有三个半天在镇江市开会”。调研、讨论、汇报……稿子从薄到厚再到薄,团队梳理思路,科学研判,最终提出的“四大产业集群和八大产业链”得到镇江市委领导高度认可。
  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努力,团队打出了名气。丹徒区是镇江发展洼地,镇江市聘请了中国十大调查研究领域信息数据咨询机构公司中的北京赛迪,因报告有的内容不是很接地气,丹徒区委找到了产业经济研究院。多年来的本土跟踪和本地经验让团队对项目很有信心,一直关注的高桥雪地靴、辛丰轴承等跃然纸上。半年的课题研究中,在最热的两周天气,团队保持每天调研两个企业的工作节奏。
  他们还带领乡镇书记们到宁波、余姚考察,联系中国轴承行业协会秘书长为企业发展牵线搭桥,《镇江市丹徒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出色完成,得到了区委的高度认可。
  五峰山大桥、江心洲、汽车生态园、黄酒酒坊……团队时刻关注着镇江的发展,持续跟踪研究,让一份份高质量报告落地生根。
以勤补拙求突破,开拓进取求发展
研究院自成立以来,秉承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战略指向,着力打造高质量、有影响的科研机构,走出了一条人文社科研究之路。
  “没有退路,只有不断拼搏才能使团队发展。”胡绪华说。2020年11月,研究院连续承办江苏省研究生“开放经济与产业发展”学术创新论坛和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学术年会两场省级学术会议。由于时间紧、工作量大,团队全体成员齐齐出动,下班后开启长达数小时微信语音会议是常态。贺丹接完孩子放学便马不停蹄地赶回办公室继续讨论会议细节,胡绪华刚从成都出差归来一边吃着晚餐一边连着开了两个会,2020年8月才加入研究院的办公室副主任刘喜鹏承担了大量的会议筹备细节工作……大会前一晚凌晨,团队成员们依然在工作群中交流核对细节。
  提起研究院的建设历程,贺丹回忆道:“当初我选择加入研究院的时候,许多朋友都不看好,现在研究院用成果告诉了他们,我没选错。”
  “研究院氛围比较好,可以根据个性针对性发展,这是我选择研究院的原因。”2017年学校第一届海外论坛引进的人才陈彬有感而发。“开心”“温暖”总被研究院的成员挂在嘴边,“大家互相关心并解决问题”是2018年入职的杨茜的感受。
  研究院还创建了中英文网站,实时更新研究院最新工作动态、优秀成果、人才需求等相关信息,并在网站上定期发布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 报告。以研究院老师为主体的“低碳经济与产业发展”创新团队被评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开放经济与产业发展团队”获评2017江苏大学青年文明号创建单位。
  科研教学、学科建设、团队培养、平台搭建、咨询服务……研究院勇担重担,马不停蹄,“在校内,成为不可或缺的科研平台;在校外,成为华东地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产业智库”,他们一直在努力。
  (本报记者 程宸)

江苏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466次访问,全刊已有428545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