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不忘初心记党恩 奋力拼搏勇攀登

   期次:第444期   作者:□高宗英   查看:169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江苏大学组建20周年和在镇江建校60周年。我作为一名有着60多年党龄和教龄的党员及人民教师对此感到分外光荣和自豪。
  少时,目睹蒋政权的腐败,在家庭的影响下,我对共产党和新社会就产生了很深的感情。在刚解放之初,我积极争取入团,向党组织靠拢。1953年9月,我经组织推荐免试进入当时的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机械工程系。在入学第二学期,我就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经过组织半年多的教育和审查,1954年11月14日,我经林一(女,系辅导员)和彭名礼(系办主任)两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预备党员。这一年我正好十八岁,从此我就有了新的政治生命,决心永远听党的话,按照党指示的方向不断前进。
  1957年5月,我毕业后留校任教并按当时国家规定,下放至南京郊区燕子矶笆斗乡徐家村劳动一年。在这一年中,我经历了春夏秋冬,学习了各种农活,甚至还放过牛。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过程中,我不仅深刻体会到农民劳动的艰辛,更感受到农业需要实现机械化的迫切性。1958年,组织上正式调我参加南工汽车拖拉机新专业的建设工作。1960年,国家正式决定成立农机学院并决定于1961年在镇江建校。我服从安排来到了新成立的镇江农机学院。作为镇江农机学院建校的首批教师,当时也遇到了诸如户口迁移、工作白手起家、生活条件艰苦等困难,但我认为,党员应当毫不犹豫地服从组织安排,放在哪里就应当发挥一颗螺丝钉的作用。我从汽车拖拉机教研室秘书兼发动机教学小组长做起,后又负责内燃机专业的建设,担任过内燃机和排灌机械教研室的负责人,也为这几个专业开设了相应课程,其中汽拖和内燃机专业除燃料供给系为油印讲义外,还采用了内燃机设计的俄文原版教材。在排灌机械专业方面则应戴桂蕊教授要求,我专门编写了有关农用排灌内燃机设计的油印讲义。
  文革期间,学校兴办“五七农场”。我作为汽拖和内燃机专业的中青年教师自然责任旁贷,驾驶东方红-54拖拉机开荒、用机器抽水、挑大堤、摇船运输和送病号、耕耙播收等样样农活都不少,有时轻伤还不下“火线”。由于当时插秧机尚未普及,在农场大田中插秧是一项十分艰难的任务。背晒骄阳,赤脚站在浇有粪水的大田中,挽袖弯腰忙个不停,滋味确实不太好受,更加迫切地感受到农业需要实现机械化。
  不久,全国高校恢复招生。1972年首批工农兵学员入学,农场的教职员工也开始分批回校。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也给广大知识分子带来了“科学的春天”。1979年,我通过国家教委组织的外语(德语)测评和机械部的专业考试,顺利成为改革开放后国家首批出国留学的访问学者和镇江农机学院首位出国留学人员,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奥地利格拉茨工业大学进修,用了两年零三个月取得了科学技术博士学位,成为新中国出国留学人员中首位内燃机学科博士。1981年12月4日,在奥地利格拉茨工业大学举行的博士学位授衔仪式上,时任校长瓦尔德 · 怀特教授高声宣布:“在今天获得学位证书的十名博士中,有一位来自远方的客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高宗英先生”,顿时大厅中响起热烈的掌声。当我听到自己名字的那一刹那,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禁不住热泪盈眶。我深深感到,如果不是有伟大的祖国作后盾,我是不可能享有这样高的荣誉。1981底,我在奥地利取得博士学位后,婉言谢绝了一些企业(AVL、BMW等)的挽留,毅然按时回到了祖国。
  回校后,作为新中国第一位内燃机学科的博士,不少媒体对我有所报导,然而我仍然保持一颗平常心,积极投身学校内燃机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当时,原浙江大学校长路甬祥、原同济大学校长吴启迪、天津大学的时任校长史绍熙纷纷向我伸出橄榄枝。我一度也有所心动,但考虑到自己作为学校提名的国家公派人员和一名共产党员,不能回来就跳槽。思量再三,我婉拒了他们,决定留下来为学校的事业打拼。1984年,我经当时的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批为教授、博导。学校当时在已有的农机博士点上又增加一个内燃机的博士点,并以此为基础带动了以后农产品加工、汽车拖拉机和机械制造等专业陆续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0-1995年期间,我在学校由江苏工学院更名为江苏理工大学过程中担任学校行政领导职务。任江苏理工大学校长期间,我曾有机会向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同志和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汇报了学校的发展情况,特别向李鹏总理介绍了我校与德国Elsbett公司合作研究的一种可以燃用植物油的小型油冷发动机的研究情况。李鹏同志怀着极大热情详细询问了发动机的研发情况,并在事后欣然为学校建校35周年题词“发展教育,振兴农业”,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员工。
  任职期间,除尽力做好校内各项工作外,我还依靠自己的留学背景和外语较好的优势,尽力提高学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除继续办好联合国工发组织培训和亚太农机培训班,我还积极开展与欧美地区对口高校的学术交流,开办“三国三校”会议,借个人开国际会议机会或带领学校代表团着重访问与农机、汽拖和内燃机相关的企业,以扩大双方合作机会等。这期间,已经95岁高龄的李斯特教授应邀担任了我校名誉教授。到我任期结束为止,我校先后聘任了三位名誉教授。除李斯特外,还有天津大学的史绍熙院士和上海大学的钱伟长院士,前两位分别为内燃机学科与行业的国际和国内的权威。
  在1995年底卸下行政工作担子后,我又于1998年4月协助时任校长蔡兰安排接待奥地利政府经济代表团的来访,举行了奥方斯太尔公司向我校赠送发动机与进行科技合作的签字仪式。与此同时,奥方向我颁发了象征中奥人民友谊的拉迪斯奖章。此后不久,镇江市授予我镇江市知名专家终身荣誉称号,在江苏省我也获得一些荣誉。尽管如此,我仍保持一颗平常心,因为我觉得与已经去世的革命先烈相比,我的这点成绩算不了什么,我得到的荣誉与付出之间的比例与他们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入党动机绝不应当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要决心在平凡岗位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一直以来,我校在内燃机燃油喷射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一直是紧跟国际科技前沿,处于全国的领先水平。这些成绩不是我一个人的力量能够做到的,依靠的是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我个人以及我们团队的工作是学校乃至整个农机内燃机行业的一小步。学校事业的成功,依靠的是包括我们离退休人员在内的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每人、每单位一小步,全校合起来就是一大步。
  我的信念始终是:不论对于个人、单位、乃至党和国家而言,只有不忘历史,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因此我们要学习党史,缅怀先列,不忘初心。今年也是江苏大学成立20周年和在镇江建校60周年。我校因毛主席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而生,又因改革开放四十年而壮大。目前全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的号召,这正是我校全力奋进的大好时机。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从建院初期的青年小伙子变成了现在的耄耋老人。作为一位老党员和老教师,我既怀念过去的打拼年代,追思那些已故的前辈,但更受到当前学校大好局面的鼓舞,为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迅速成长而感到高兴。我衷心祝愿学校在现任领导带领下,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早日建成一流的农业工程学科体系,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诞辰。
  (作者为我校退休教师,原江苏理工大学校长)

江苏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464次访问,全刊已有4285260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