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摘要: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点一串爆竹,贴一副春联,浓浓的年味透彻心扉。让我们为之触动的正是蕴藏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传统文化。时代变迁,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用双手去发扬,用心去继承。观花样年俗,品文化精粹春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也是全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庆祝春节的一些方式逐渐变成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并且仍在延续。  “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横批“万象更新”这是外国语学院刘佳乐家大门上新帖的春联,由他和父亲共同贴上。春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期间,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在新年来临之际,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寓意吉祥的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教师教育技术1801班陈佳怡的家乡在江苏常州,她的奶奶就有一项剪纸绝活,寒假在家陈佳怡向她奶奶学习了剪纸艺术,“剪纸很美,但要剪好,确实要付出很多努力,我会将这项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她说。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所以一般称其为“窗花”。  除夕前两天,计算机学院肖喻琪买来了一堆爆竹,有“魔术弹”“飞毛腿”“啄木鸟”“大地红”“双响”等,这些名字富含喜庆吉祥之意,深受大家欢喜,望着烟花爆竹升上天空,绽放出绚丽的烟火,“好美啊!”他们不禁感叹这绚丽的烟花,并许下新年心愿。放爆竹是传统习俗,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  “过年一共收到了六千块压岁钱,我准备开学了给自己买一台电脑,这样学习和工作都能方便不少。”外国语学院英语1701班顾梦丹兴奋地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问候亲友的一种方式。年初二上午,顾梦丹和父母拎着年货,向亲朋好友、乡里乡亲道声“新年好”。拜年的时间一般为初一至初五,而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不管新年礼物贵重与否,美好的心意与祝福才是最重要的。  年俗千千万,最重要的是过年的时候,一大家人团聚在一起,开开心心,热热闹闹地迎接新年的到来。赏绚丽灯会,乐元宵佳节“火树银花和,金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是唐朝诗人苏味道在 《正月十五夜》中描绘的元宵节场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有吃元宵、闹花灯、猜灯谜、舞狮子等风俗。  “灯亮起的时候,燕山公园看起来和平时不太一样,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车辆工程卓越1702班陈珂立观赏灯会时感慨。江苏省溧阳市燕山公园元宵灯会展区彩灯亮丽炫目,人海灯海交相辉映,为人们送上了绚丽多彩的元宵节盛宴。“进入园区感觉自己淹没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大家兴致浓郁。”陈珂立说。万盏花灯绚丽多姿,游人如潮,高6米、长百米的“东方瓷龙”巨型灯组在众人惊呼声中点亮。游客们纷纷合影留念,不断惊叹。  在镇江,元宵节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西津渡了。气势宏伟的金龙巨灯、灵动活泼的猪八戒背媳妇、童趣十足的稚子摘莲蓬……与古街屋顶的点点星灯交相辉映,把古色古香的西津渡扮靓了起来。飘着香味的小吃,最受小朋友的喜欢。戏台上 《白蛇传》 的精彩演绎吸引了游客的驻足。艺术学院美术1702班的单雨婷携带家人一起目睹了西津渡的热闹场面,周边城市的游客纷纷慕名而来。  “正月十五闹元宵,邻里同乐话团圆”元宵夜,材料学院高杰说:“和家人猜着灯谜,吃着热腾腾的元宵,这样过节的气氛是最浓烈的。”元宵节一过,开学已至,对新学期的打算和规划也是必不可少的。校社联主席赵诺凡说:“元宵节后即将迎来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寻”世间万千,用心贴近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个小孩子正在专心致志地制作泥塑玩具,不时地向旁边的老师问这问那。老师微笑着向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讲述泥塑玩具的操作过程,帮助孩子们解决制作过程中的困难。  这是来自文学院汉语言文学1801班的“寻”实践小队探寻镇江西津渡太平泥叫叫文化活动中的一幕。“看到周宝康老师的工作室,让人心生感慨,这才是一个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的家,周老师把 ‘非遗’ 当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汉语言文学1801班刘童童感叹。  这次寒假实践活动是本着宣传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探寻一些不太为众人所熟知的传统文化,并且将这些传统文化介绍给孩子们,让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更好的发展与传承。为此,“寻”小队组织了很多小孩和家长来参加活动。  “寻”小队的成员事先了解了太平泥叫叫的历史、制作过程以及当今的发展现状,将相关文化用绘声绘色的语言生动地讲解给孩子们,并组织孩子们一起参与到制作太平泥叫叫的过程中来,同时请当代太平泥叫叫的传承者周宝康老师做现场指导和讲解。家长们纷纷表示这个活动让孩子们收获了很多。该小队成员成宇昂说:“这次实践活动不仅让我们体验了太平泥叫叫制作的过程,更感受到了手工艺传承者追求艺术的心,更为重要的是为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尽了一份绵薄之力。”  “周宝康老师为了此次活动策划用心用情,体现了艺术家应有的风范。”刘童童介绍,“从活动中我们体会到传承文化的艰辛和坎坷,我们寻找传统文化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去传承和保护它。”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没有人会希望曾经所创造的文化流失殆尽,我们都要尽力去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  (本报记者 冬辰 学生记者 赵品 马斌)

礼敬传统文化守护精神家园

摘要:礼敬传统文化守护精神家园   小的时候,一年到头就盼着过年。穿新衣,放爆竹,有好吃的,能收到亲戚的各种礼物和压岁钱。长大之后,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仪式感的缺失,过年并不能调动大家的兴奋神经,似乎“中国传统节日只是存留于儿时的记忆里”。纵然时代变迁,并不代表着传统文化的缺失。每到春节,家家户户的年夜饭、守岁、拜年的传统依然在延续,更有进一步创新,有了新的过法,看春晚,收微信红包,新年旅行等等,展现了不同时期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不仅仅是中国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加入到庆祝春节热潮中来。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力。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优秀的民族文化既是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又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在经济全球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们要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创新。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对于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身为炎黄子孙,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我们要承担起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历史责任,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和精神里,从发展中前行,在发展中进步,让中华文明照亮世界大地。

花样过年 别有风趣

摘要:花样过年 别有风趣   “[微信红包]新年快乐,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祝乐子学业有成!”两条微信消息后还有一个动漫小猪拜年的表情包,年三十晚财经学院会计1802班欧阳乐在微信上给舅舅发送新年祝福后收到了回复和红包。今年有很多长辈给她发了微信红包,而电子红包不像传统的纸质红包那样见了面才能收到,于是拜年的祝福语和压岁钱都比往年来的更早了一些。  不光有单独发的大红包,各大群聊里大家一起抢红包也是现在信息化通讯时代过年的新风景。“群里有人要发红包了,就把聊天框打开盯着屏幕准备拼手速,许愿能抢到‘运气王’,但是手机里的热火朝天也终究还是没有在现实中来的热闹。”欧阳乐表示。“热闹”是她认为最能体现年味的地方,而记者采访到的几位同学几乎都提到感觉年味变“淡”了,过年没有以前热闹了。  “年味”一词并没有被收录在词典中,百度百科上的解 释 是“过 年 时 的 传 统 活动”。“年味大概是通过各色习俗维持着的一种仪式感吧。”欧阳乐回忆起最近看到的一篇文章,“但仪式和习俗其实一直都在变化。”欧阳乐来自四川南充,这里有除夕夜在灶台上点长明灯敬灶神的传统,寓意来年有吃不完的粮食。因为家在城市里,并没有传统的大灶台,就用一盏小蜡烛放在烟灰缸里做简易的长明灯放在厨房,算是完成了一年一度的敬灶神仪式。“很多传统的仪式也就是这样一点点变化着,我们习惯的年慢慢改变,年味自然也 ‘淡’ 了。不过过年时候祈愿美好,阖家团圆的主题是不会变的。”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有不少同学惋惜年味的淡去,但也不乏有期待变化的声音。今年汽车学院车辆工程 1804 班刘恒源像往年一样在老家盐城建湖过了年,建湖暂时没有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而且有凝聚各路亲友的吃春叙酒的大型活动。吃春叙酒是建湖的年俗之一,亲戚们几乎是呈排列组合形式轮流着相互拜访,于是初二到初七几乎每餐都在饭店进行。刘恒源表示虽然老家春节年味很足,但有很多年俗并不健康,每餐大鱼大肉对身体很不好。包括放烟花也是,虽然年味很足,也很有趣,但烟花爆竹对环境的危害确实大。“过年的仪式注定会改变,慢慢成为更适应现代的样子,并不断更进。我期待 ‘新春节’ 的到来。”  (学生记者 俞琛)

在武汉, 遇见中国的春节

摘要:在武汉, 遇见中国的春节   “我在武汉过春节,真的好好玩儿。”当记者询问陆梦瑶是否在中国度过春节时,她这样回答。来自摩洛哥的陆梦溪是我校文学院汉语语言和文化专业的留学生,中文名字是她的老师取的。  受到一位武汉朋友的邀请,陆梦溪决定去武汉度过2019年春节。这是陆梦溪在中国度过的第一个春节。在此之前,陆梦溪对中国的春节传统习俗并不是很了解,但就是这短短的一个月,陆梦溪就对武汉的传统习俗了解得差不多了。陆梦溪说在她的朋友家,如果想去拜访亲友,就需要买一些诸如牛奶、蛋糕的礼品,并且需要给小孩子钱,这就是人们口中所说的“压岁钱”。饭桌上大家会一起饮用白酒,餐后再一起出去玩。这个在武汉度过的春节,陆梦溪用相机记录了一些生活中的美好瞬间。陆梦溪走过了武汉的很多地方,从大街小巷到旅游景点;看过了武汉的迷人风景,从巍峨大山到景区风光;尝过了美味的武汉菜。对于一个第一次过春节的外国朋友来说,这种生活节奏是慢的,需要用很长时间来细细体味;这种生活节奏又是快的,还没体味够就结束了。  谈及春节,除了拜年、串门、领压岁钱,还有一个不得不谈的习俗就是年夜饭了。一家人聚在一起品尝一桌饭菜,这就是春节的真谛。热情好客是中国人性格中一颗闪亮的星,陆梦溪说年夜饭饭桌上的菜很多,有鸡肉、猪肉、蔬菜等。虽然陆梦溪不能将每一道菜的名字都说出来,但菜的美味是陆梦溪品尝出来了的。  “春节”只是一个简单的名词,但它背后所蕴藏的是中国人对全家团圆的期望。在摩洛哥也有这种类似的节日,它不叫“春节”,它有一个很摩洛哥的名字——“Ashourae”。在这个节日里长辈们也需要给孩子们红包,但和中国的有些不一样:他们只给2岁至18岁的孩子红包,成年人是不会再有压岁钱了的,这可能与外国的文化息息相关。他们也会像中国一样举行朋友聚会、做蛋糕等,他们也会赠送礼物,陆梦溪会在这个节日里给母亲礼物,同时也会收到母亲赠送的礼物。  两个国家的节日在习俗方面有异也有同,这些相同点并没有给陆梦溪带来Ashourae节日里的感觉。原因之一是在摩洛哥过Ashourae 节日时,陆梦溪的父母都陪伴在身边,父母的陪伴是任何人都无可替代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菜和摩洛哥菜有很大的区别。  陆梦溪在武汉遇见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春节,她在这段愉快的日子里拍了很多照片,她想用照片来记录美好生活,毕竟这将会是一份美好且独一无二的回忆。  (学生记者 肖喻琪)

图片新闻

摘要:图片新闻

年俗进社区 文化入人心

摘要:年俗进社区 文化入人心   本报讯“绿竹别其三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横批:春回大地。”年前,在丹徒社区里,徐文磊和居民阿姨分别手持这副春联的上下联满面笑容地合影。他们身后的桌子前围满了人,学生志愿者和几位爱好书法的社区居民共同撰写着春联。“电气学院团委组织志愿者送春联给社区居民,虽然距离春节还有半个多月,但大家聚在一起写春联、挂灯笼,热闹的氛围已完全被调动起来”电气学院自动化1603班徐文磊表示这次活动居民的参与热情很高。  与贴春联、挂灯笼这样广为人知的年俗不同,贴绘九九消寒图“消寒迎春”作为年画是一种较为小众的年俗。电气学院电气硕1802研究生田甜假期旅游时在博物馆看到了九九消寒图,向亲友们科普了它的由来。可以说,这番“科普秀”是假期实践活动的功劳。  1月27日上午电气学院志愿者们来到宝平社区教孩子们剪窗花,画九九消寒图“提笔消寒”。志愿者们在传授剪纸方法和画图的同时,给孩子们普及了这些年俗的由来和相关的故事。活动前,同学们各自查找、学习相关年俗,田甜因此第一次知道了九九消寒图的由来,了解到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到除夕每天都有不同的讲究……感受到古人对过年的认真和因年俗而充实的年的文化魅力和生活艺术。“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卖打印的透明窗花的,我会用自己手工剪出的窗花来代替,感觉这样会更有意义。”田甜在活动后也对年俗产生了一 些 新 的 理解,“年俗应该被重视,也正在被重视。虽然我们以后不一定会完全依照‘完整’的年俗照做,但宣传年俗的活 动 会 多 起来,年俗正在变 成 一 种 文化,以新的形式被传承。”  电气学院团委副书记肖怡晨老师全程组织参与了这次实践活动,她表示这一系列年俗文化推广活动具有立体性,“在宝平社区的‘剪纸活动’中,大朋友小朋友共同庆祝,一起学年俗。很多大学生是在此次活动的前期准备中了解了很多年俗,我们不仅是把年俗文化推向了社区和孩子,在大学生中也有很强的文化辐射力。”  (学生记者 俞琛)

江苏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0552次访问,全刊已有426141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