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根植沃土 花开芬芳

——奋进中的外国语学院
   期次:第402期      查看:106   



  外国语学院成立于2001年8月,现有英语、英语教育和日语3个本科专业和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学院下设英语系、英语教育系、日语系、大学外语教学一部、大学外语教学二部、研究生外语教学部、欧语系、外语自主学习中心、汉德语言文化中心9个系(部、中心)以及外语教育教学研究所、应用语言学研究所、英语文学研究所、赛珍珠研究所、语用学理论与应用研究所、翻译研究中心、文化话语研究中心、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心、日本学研究所、现代日本研究中心等10个院级研究机构,并于2016年11月成功引进国际论辩研究院。全体外语人紧扣学校战略发展主题,发奋图强,奋力拼搏,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我们执着,只为有个梦想
外语要有硕士点,为了这个心中的梦想,外语人风雨兼程,从零开始了学科建设的漫漫征程。
  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30多项、在SSCI及A&HCI期刊发表论文10多篇,在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 《现代外语》 《中国翻译》 《外国文学评论》 《外国文学研究》 《国外文学》 等外语类 CSSCI期刊发表论文 50 多篇,出版专著 20 多部,译著 30 多部。2012年,“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点在教育部学位中心组织的以一级博、硕学科授权点为主要参评单位的学科评估中,获得排名并列第13的佳绩。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15年全国高校“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排名位列第32,是全国获评“A+”与“A”等级的34所高校之一,学院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走在了同类高校的前列。2018年,成功获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硕士授权点。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院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学科初创时期,刘爱真教授无私奉献、实干创新,为学科点成功获批及后续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
  2001年建院之初,外国语言文化研究所成立,刘爱真作为负责人,开始着手申报外语学科的硕士点材料。当时,大多数教师没有研究的积淀,研究资料匮乏,缺乏申报硕士学位点的经验,甚至没有硕士生的教学管理经验。
  学院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选择哪个点进行申报。刘爱真加班加点收集全国各高校外语学科的硕士点信息,包括硕士点的设置、研究方向的设置及研究生招生情况,整理成一个厚厚的“手抄本”,并打电话到许多高校了解情况,虚心请教、咨询、收集信息。
  根据同步进行的全院教师科研家底分析,考虑到国家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学院开创性地将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特色方向取名为“英语语言文化教育”,因而所有的高质量成果得以整合融入了申报材料中。2003年,在第一次专家评审中就达到了预期的结果,成为我校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第一个文科硕士点,使得江苏大学转型为文理兼容的综合性大学有了依据。
  硕士点获批之后,课程安排和设置等方面没有前例可循,硕士生培养需要的图书期刊资料匮乏。刘爱真又和学院其他领导一起充分挖掘教师资源,科学合理制定了研究生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在图书资料筹备方面,她和图书馆采购方面协作,把属于该学科领域的图书尽可能地纳入采购清单中。
  硕士点的获批为学院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很多教师考入该点学习深造,获得了硕士学位,也为吸引高层次人才搭建了事业平台。同时,硕士点带动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自信心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可以说,学科点的申报成功,是学院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而刘爱真老师的智慧及其努力功莫大焉。
立德树人,肩扛一份责任
英语系是在原江苏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外贸英语专业和原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外语系的办学基础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英语(教育)可追溯至1958年开始招收英语教育专科生,英语(商务)于1984年开始招收外贸英语专业本科生。现已形成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过硬、科研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以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测和保障机制,成功实施了“外语+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多年来培养出大量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高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英语系全体教师胸怀爱心,把每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耐心地言传身教,为他们加油助力,插上飞翔的翅膀。
  2004届毕业生王亚丽同学,是从内蒙古一个偏僻小山村走出来的贫困学生,入学成绩排在班级后5名。看到同学用英语侃侃而谈,这位生活贫困、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开始自卑了。就在她感觉心灰意冷之时,老师向她伸出了援手,鼓励她积极进取。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她靠助学贷款、打工、奖学金顺利地完成了大学学业,还清了所有的银行贷款,被评为优秀毕业生,并成长为上海杰事杰新材料有限公司国际业务部的销售助理。
  2014届毕业生周振宇,在校期间自学了德、法、希腊、日等多国语言。老师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中,有计划地对其因材施教,鼓励并指导他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获得江苏省特等奖;参加联合国“多种语言,一个世界”全球征文比赛,从全球众多的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并作为唯一汉语为母语者应邀在联合国70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演讲。英语系老师呵护着他的特长,激励着他的成长,学院资助他出版了个人哲学散文著作 《发言者——一个90后大学生的哲思》。毕业时周振宇获得哈佛大学的青睐,赴美深造。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英语系教师精益求精,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水平。近二十年来,英语系70%的教师提升了学历层次,近70%的教师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国、荷兰等世界名校访学、求学或讲学,带回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研究方法。教师们根据研究及教学专长,组成了英语文学、语言学、外语教学、话语分析等多个教研团队,定期进行教学科研讨论和交流,2013和2015年被学校评为教研活动优秀教研室,英语系党支部近年来连续获批校优秀党支部。近五年来,教师们在全省及全国英语教学比赛中获得各级奖项10余次,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10项,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因为热爱,我们风雨兼程
日语系是江苏大学组建后成立的第一批新设专业之一。2002 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5年起招收日本语言文化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日语系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过硬、研究方向较为齐全的中青年师资队伍。
  谈起日语系的发展,师生们总会想起刚退休的王保田教授。无论与年轻教师们交流,还是与学生们谈心时,王老师总是用“因为喜欢自己的工作”来回顾自己近30年的教育生涯,以此鼓励年轻老师和学生。
  1988年底王保田从湖南大学日语系毕业分配至原江苏工学院(江苏大学前身)基础课部,当时日语老师共三位,实际在岗只有王老师一人,负责担任二外(日语)课程。
  2001年底,王保田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准备赴福井大学访学之际,接到组织申请成立日语系的任务,从此成了我校日语系的元老级人物。有爱才会有心,因为喜欢日语教学这份工作,每次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或调研时,王老师总会留心收集相关的专业建设材料。前期积累细致、材料充分,在新专业审核中,免现场审核,通信评审就获通过,第二年正式招生。新专业开办,王老师事无巨细,
从教师招聘到外教选拔、迎送,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第一位外教来校时,因为爱人工作忙,王老师只好带着年幼的女儿去接机,差点把女儿弄丢了。日语系创立之初,图书馆没有太多日文资料,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王保田自己出钱请去日本的老师帮忙买书回来,曾经一度他的个人日文藏书甚至超过了当时的校图书馆。
  2004年开始招收两个日语班,虽然招聘了几名新教师,人手还是不足,王保田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每周都要上30多节课。谈起那段时间,日语系的老师们都说,王老师像家长似的,拉着他们前行。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全国日语专业评价排在全省所有日语专业的前五名,人才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从昔日江苏工学院的基础课部小语种教研室到今日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日语人30年用一名工匠的精神演绎着一个个背后故事,用爱传承着一份份责任与希冀。
选择坚守,只为一门课程
一间不太宽大的办公室,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孜孜不倦的心,春去秋来,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不间断地演奏着一曲无声的交响乐,深情款款,虽不倾城,但却倾心。执着与坚守,在教学这一条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上,大外人用不变的热情诠释着平凡中的伟大。
  “每一位江大人都是大外人的学生”。英语分级考试是每一个江大学子的入学第一考,背后隐藏着的大外老师对如何因材施教,对学生负责的思考: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英语要成为他们掌握的优势技能;对于基础不稳定的学生,四六级考试不应成为他们迈向更高人生追求的绊脚石;对于民族生,要让他们能够运用英语这门“第二外语”,再多的课外付出也是值得的;模块化课程的设计,使同学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方向。
  亦师亦友,因为课程周期长,许多老师都成为学生的“终身”英语顾问,无论是正在教的,还是已经毕业的学生。四六级考前单独辅导、考研英语答疑辅导、学生出国材料修改、工作应聘材料修改、面试指导、文献翻译等等,随时尽心尽力答疑解惑。老师们成立了“英语诊疗中心”,邀请外教加盟,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跟进促升。“批判性思维教研团队”创建了基于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任务的课堂,“跨文化交际教学团队”设计了基于文化障碍排除的交际意识及交际能力训练的演练场,双翼助飞江大学子。他们还紧跟时代,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知识在不经意间进入学生的课余生活,“江大英语工匠”微信平台一上线就获得五千多关注量。他们的辛苦付出很少被人提及,但这辛苦付出留下的,是学校四六级通过率的年年提升,是学生课程好评度的居高不下。
  国际化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大外人提供国际化高水准课程教学。根据学生现实需要,学院成立了“雅思教学团队”,团队教师给学生带来最新的学习资料,第一手的心得体会,不辞辛劳,定期前往上海接受培训,亲自参加雅思考试,体验实战。此外,为了让中国学生获得更多的口语锻炼机会,大外教师们多次组织中外学生互动交流,如“中外文化交流沙龙”等,将文化因素融入语言学习,使得学生的语言学习也因此不再徘徊于机械式的操练层面。根据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的访学需求,在人事处指导下成立了“PETS-5教学团队”,团队教师多数具有PETS-5口语考官资格,利用暑期及非工作日进行强化教学,替代了学员们离岗离家的外地培训,他们的隐形贡献及教学业绩获得了六批校青年骨干教师的极佳口碑。他们在组织部的领导下,开设了“管理干部口语提高班”,基于校情,自编教材,外籍陪练,完善了各类人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模式。
  大外团队还是一个内部友爱、团结一致的集体。无论是在日常教学、科研还是生活上,大外教师间的互相帮扶共同构筑起一片温馨的家园。2015年,大外部一位老师的孩
子突染急症,每天都要花费高昂医疗费。正是互帮互助的精神使得大外人纷纷慷慨解囊,很快,数万元的捐款解了燃眉之急。但孩子的病情反反复复。大家群策群力,通过微信接力转发孩子的求助信息,联络海内外的各方专家,终于对症诊治,孩子康复。
  大外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以实际行动为学校建设国际化研究型大学添砖加瓦,在平凡中慢慢创造着感动。
改革创新,只为那份期盼
研究生外语教学部承担全校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含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工程硕士、MPACC、教育硕士、MBA、MPA硕士班的外语教学工作。教学部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治学严谨,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队伍,十几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生英语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完成了超负荷的工作量。
  教研室成立之初,研究生英语教学团队的老师们就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大纲进行了改革。首先,针对研究生招生规模庞大,学生的英语程度参差不齐的问题,教学部提出了分级教学的方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为了培养具有“高级听力读写能力的创新型研究生”,教学部为研究生开设了外教口语课,并且针对各层次研究生的需求,对研究生英语的教材进行改革,组织编写《研究生综合英语》 《研究生英语写译教程》 等教材。另外,为激发研究生英语学习的热情,还开设一系列的英文选修课。大胆改革带来了丰硕成果,2010年,研究生英语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
  自2012年以来,教学部又与时俱进地改革培养方案,开设 《文献阅读与翻译》 《学术论文写作》 以及 《模拟国际学术会议》 等课程。此项改革激活了研究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引导其以专业学习为核心,英语学习为副产品。另外,为激发研究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学部在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依然每年举办“研究生英语演讲比赛”和“研究生模拟国际学术会议比赛”。2012年启动的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从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改革,探索了一条整合中外优质教学资源营造国际化教育培养环境的有效途径。
  2014年,随着专业硕士的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学院开始实行学硕和专硕分类教学,将学生划分为学硕基础、学硕拓展和专业硕士三个不同层次并确定相应的教学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等方面充分体现差异性及层次性。针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增设了研究生ESP课程,将授课内容细化成社科、理工、医学三个板块。紧密围绕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框架,优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转变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培养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突出课程实用性和综合性,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教学部还为研究生开设了雅思课程,四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并尝试将思辨融入博士生英语教学。研究生英语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成效显著,于2015年获江苏省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成果一等奖,2016年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教学成果二等奖。
  十几年来,研究生外语教学部结合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实际,分析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总结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经验,深化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江苏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与国际化研究型大学的构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此稿由外国语学院提供)

江苏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437次访问,全刊已有426124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