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行囊

   期次:第402期      查看:103   


  □ 学生记者 王美艳(财经学院保险学1801班)
有人说,背上行囊,就是过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乡。
  何为行囊?古人出行,肩上挎着的包袱便是;今人出行,背包是,手提袋是,厚重的行李箱也是。古往今来,行囊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却诉说着相同的悲欢离合。
  我与家乡相距一千三百多公里,打开手机上的地图,总要缩放几倍才能同时看到这两个地方。一个在黄土高原,一个在江南水乡。
  放寒假那天,正要收拾东西,母亲给我打来了电话。
  “拿的东西多吗?准备用什么装东西?”
  “不多,拉个行李箱就行!”母亲立马否定了我拉行李箱的想法,让我轻装出行。当时,我有些不情愿,我总想给行李箱塞满些,想把衣服、零食之类的通通塞进去,即便没有必须要拿的东西,但我觉得塞得满满的我才安心。因为拉着行李箱才有回家的“仪式感”。母亲劝我:“不用拿那么多东西!车上人多,不方便。家里的衣服也够你穿。”我不得不放弃拉行李箱的想法。最后,提
了两个手提袋,背了一个双肩包,踏上了一千三百多公里的旅程,显得与火车站里拉行李箱回家的人有些格格不入。
  不知不觉,自己也被淹没在春运的浪潮中。火车的行李架上整整齐齐地排满了行李箱,卧铺下面、桌子旁边都塞满了大大小小的包裹。此时,我庆幸自己没有拿行李箱,只拿几个小包,确实轻便。把东西放置稳妥后,将双肩包放在身边,守着它,便有了安全感。我回去那天,车上大多是大学生。再过十几天,车上大多是返乡的工人和其他职业者。大多数年轻人归乡,少不了精心打扮一番,戴着一副耳机,人手一部手机,拉着崭新的行李箱,阔气十足。年轻人的行囊里是什么呢?必然与我当时打算要装进去的东西相似,一大包零食,几本心爱的书,几件漂亮的衣服。返乡的农民工的行囊里是什么呢?是塑料桶装满的鸡蛋、是几桶泡面和自备的干粮、是给孩子们买的新衣服和小玩具,是孝敬长辈的礼物。用来装这些东西的是编织袋、化肥袋、帆布袋,因为他们没有崭新的行
李箱。满满的行囊充满了心酸。他们的家人早在远方翘首以盼,等待归人。几十个小时的奔波,家人终于团聚了,他们的生活自成一格、幸福恬静,也有种独特的美感。
  柳条折尺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还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无法归乡,但他们背起了精神上的行囊。他们以“家事终归小,国事大如天”的信念,默默奉献,戍守边疆;他们忙碌于车站、列车上,为千千万万回家的人热心服务;他们奋战在医院,救死扶伤,心系患者……他们的行囊里是什么呢?是责任、是奉献、是敬业。
  和我在一节车厢里的人,基本都来自同一个省,大家在南京、镇江、苏州、上海等地悉数下车。突然发现,我们都是这么的相似。原来行囊里还有梦想,为了将来有一番作为,我们只能背着行囊奔波。十九个小时的旅程,终于到站了,空气有些清冷,但充满了梦想的味道。回到寝室后,终于放下沉重的行囊,可以舒展舒展酸疼的肩膀。
  安排好一切后,我把空空的行囊放到储物柜里,直到下一次启程。

江苏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426次访问,全刊已有4255646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