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别 处 的 风 景

摘要:别 处 的 风 景 □ 曹梦瑶 (财经学院会计1603班)本次访学在美国,日程安排一共有34天,前四周在伊利诺伊的西北大学,最后几天则飞到DC、费城和纽约进行参观与文化考察。在这期间,我们通过融入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去切身地了解美国,认识美国。在前四周的学习过程中,授课教师每周一换,同时还有相关教师如Jenna、Charisse 和Susan等辅助同学们——解答问题,提示相关活动时间或直接举办活动,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美式生活。我们每周授课4天,每天4个小时。与国内相比,这个授课时间是相对短的,但是全英文教学对我们非母语学习者而言需要实时集中注意力,同时专业生词的存在也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所以如果只是通过面授课学习到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因此我们另一部分学习的时间便是每天课后完成作业的时间。美式的课后作业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独立完成,另一种是小组合作,而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则占了大半部分。作业不会很难,却要求灵活运用课堂知识和创造性思维。教授们希望看到的是自己课堂所陈述的概念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或是通过概念去创造一个新兴的公司模型,而不是前人思想的简单复制。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先阅读讨论和查找资料来巩固概念,之后确定整体框架共同书写提纲,接着分工用英文书写,最后进行整合和修改。整个过程都需要大家的投入和认真,因此也是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化理解。美式的课堂很活泼,教师们不会讲很复杂的东西,大多是概念和举例,旨在让同学们了解事件的现象和本质并且能够运用于生活。同时更加注重于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很多时候我并不是一个人在努力,而是一个小组在共同努力。记得Susan教授和我们第一次见面说的话——如果你一开始不思考,那么你以后就会更加不愿意思考。确实如此,一个不愿意努力的人会因为最开始的偷懒而将自己定义,从而变得更加平庸,因此唯有从源头开始就积极努力,思维才不会僵化,才能使得自己不被定义,从而能够更好地去体会和感悟生活。至于生活方面,还是比较轻松舒适的,前四周的工作日,有四天用于上课,还有一天被安排了downtown,双休日则大多是由我们自由安排。期间曾受Susan教授和Jenna教授的邀请前往家中,让我们体会到了美式房屋建筑的安排结构和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在学习期间,我们都住在学校的学生公寓楼里,项目不包餐也不提供生活用品,因此我们有更多机会去与外界接触,融入美国生活。跟着导航去超市购物,用烘干机而不是悬挂晾干衣物,用餐后给小费等等,很多都是国外特有的文化体验。游学生活中,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密歇根湖——美国五大湖中唯一一个全部属于美国的湖泊。我去过湖边很多很多次,这里永远有风,水声不绝于耳。白天日光正好,沙滩上有人玩耍还有身材极好的金发少女穿着泳衣躺在石头上晒太阳,男孩子们在湖里驾驶小船,扬起帆兜住笑声;下午五六点钟,下了班的美国人牵着狗在草地上散步,有时会脱了鞋跳进浅浅的水里和伙伴玩耍;晚上可以看见远处的船和灯火通明的芝加哥,海和天连在一起,黑黝黝却有流云和波光,人工堆积的石头上少年少女们的涂鸦于月光下隐隐绰绰,最靠近湖的地方有人坐在那里久久不动。每次来到密歇根湖边我都能坐很久,想很多东西,也会有美国老人过来和我闲谈,从天气聊到生活、文化、自由和世界,我其实很喜欢看到他们有鱼尾纹的眼睛和有法令纹的脸,因为很多时候,一个人的笑容不仅仅能够温暖自己,更可以给身边的人带来正能量,就像密歇根湖跳动的阳光,夺目闪耀。当我和那些美国老人聊天时,我就想,其实我们之间并没有很大的不同,除了语言之外,大多是相近的。如果说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的不同,那也是环境使然,至于人本身而言,差异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大。我们都追求自由、幸福和快乐,只不过是追求的方式不同而已。又想起第一个星期的周三,Susan教授带领我们去的湖边午餐,自助式,汉堡牛排曲奇烤肠饮料自取。整个午餐是露天的,有圆桌方桌,也可以选择领取一条桌布席地而坐,当地乐队搭建了临时的舞台,无论是吉他手还是鼓手,阳光下每个人都是主唱。很喜欢这种感觉,大家坐在一起聊天说话,听着歌鼓着掌。虽然肤色相貌国籍不同,但是这并没有改变什么,而恰恰因为这多样性才导致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别人的“常识”,了解到世界另一方人们眼中的世界。其实,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如今这个时代已经不再应当理解为以书代路,万卷书里是别人的生活,而行的万里路,看的是自己是生活。书本可以代替一些东西,但是却不能代替全部。人是不尽相同的,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生活都不能够画上等于号,别人说的话,写的书,都是别人眼中看到的,我们所应当做的是自己去体会属于自己生活到底是什么,和更多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一起,去记住他们的名字,听他们的故事,走他们走过的路,和他们一起在阳光下大笑,一起吃当地的小吃,一起买下花店最大的一捧花送给远道而来的游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存在和发展自己,如此这般,才不负光阴。

最美三月天

摘要:最美三月天   □ 学生记者 韦金惠(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1801班)还未出阳历正月,柳州便迎来了明媚的春阳天,撩开窗帘的时候,大把明亮的阳光就从窗外挤进窗里,倾洒在窗台上,家家户户普遍如此,若是窗户未面向南边,也能拥有一丝暖意,总之,春阳从未亏待任何一家,却独独厚待了这一类名为紫荆花的尤物。  何为厚待?大概是你曾见过一样事物低落到谷底,却在一夜之间焕发新生。紫荆树便是如此,人人都见过它在冬日里凋零的惨状,其破败程度甚至连一般的树种都无法与之进行比较。然而,当柳州上空的春阳穿过云层,首先抵达的便是每一颗紫荆花树旁,春阳唯独厚待了这原先惨败无比的枯木,让其一夜之间挂上少女胭脂般的粉晕,颇有一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妙之感。紫荆花朵粉而不腻,颜色由根部的粉白至顶部的嫣红,着实能让人欣赏出其中渐变的乐趣。  从我能蹒跚步行起,便记得父亲独爱这漫步在粉色花海里的滋味。小时候去幼儿园的路上,有两列紫荆花树,三月花朵绽放,偶有飘落,也有些倔强地傲立在枝头,总之每一朵花都想为这偌大的柳州城增添一抹粉色,这些话不论自身的高度,即使花瓣躺落地面,也不失为柳州大地的一种点缀。记忆里父亲时常牵送我走过这条路,这片花海年复一年,也陪伴着我逐渐长大。年龄稍大时,父亲又老了,我在没有紫荆花海的地方看到父亲白发渐多,黑发渐藏,但我知晓父亲不服老,他偏要走在这紫荆花瓣飘落的道路上,让粉白的花瓣将他的身影包围,让岁月的白发藏到花瓣里,仿佛是盼望着年年月月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依旧,人不服老,花也依旧。既然父亲不服老,那便也祝福父亲如这紫荆花般,独得岁月厚待。  世间千千万万色,都比不上记忆中粉红色的紫荆花海,那是童年的陪伴,是记忆中的白月光,亦是任何事物都代替不了的绝美之景,如今紫荆花已是故乡柳州的代名词,也是远行在外的柳州人,内心深深记挂的风景......  三月只愿夜夜有梦伴我入眠,梦回那满城粉红的紫荆花海,再赏一赏柳州人心中的绝美,诉一诉满腔衷肠,满城尽带紫荆花之际,且让我忆一忆,我那可爱美好的故乡。

行囊

摘要:行囊   □ 学生记者 王美艳(财经学院保险学1801班)有人说,背上行囊,就是过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乡。  何为行囊?古人出行,肩上挎着的包袱便是;今人出行,背包是,手提袋是,厚重的行李箱也是。古往今来,行囊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却诉说着相同的悲欢离合。  我与家乡相距一千三百多公里,打开手机上的地图,总要缩放几倍才能同时看到这两个地方。一个在黄土高原,一个在江南水乡。  放寒假那天,正要收拾东西,母亲给我打来了电话。  “拿的东西多吗?准备用什么装东西?”  “不多,拉个行李箱就行!”母亲立马否定了我拉行李箱的想法,让我轻装出行。当时,我有些不情愿,我总想给行李箱塞满些,想把衣服、零食之类的通通塞进去,即便没有必须要拿的东西,但我觉得塞得满满的我才安心。因为拉着行李箱才有回家的“仪式感”。母亲劝我:“不用拿那么多东西!车上人多,不方便。家里的衣服也够你穿。”我不得不放弃拉行李箱的想法。最后,提了两个手提袋,背了一个双肩包,踏上了一千三百多公里的旅程,显得与火车站里拉行李箱回家的人有些格格不入。  不知不觉,自己也被淹没在春运的浪潮中。火车的行李架上整整齐齐地排满了行李箱,卧铺下面、桌子旁边都塞满了大大小小的包裹。此时,我庆幸自己没有拿行李箱,只拿几个小包,确实轻便。把东西放置稳妥后,将双肩包放在身边,守着它,便有了安全感。我回去那天,车上大多是大学生。再过十几天,车上大多是返乡的工人和其他职业者。大多数年轻人归乡,少不了精心打扮一番,戴着一副耳机,人手一部手机,拉着崭新的行李箱,阔气十足。年轻人的行囊里是什么呢?必然与我当时打算要装进去的东西相似,一大包零食,几本心爱的书,几件漂亮的衣服。返乡的农民工的行囊里是什么呢?是塑料桶装满的鸡蛋、是几桶泡面和自备的干粮、是给孩子们买的新衣服和小玩具,是孝敬长辈的礼物。用来装这些东西的是编织袋、化肥袋、帆布袋,因为他们没有崭新的行李箱。满满的行囊充满了心酸。他们的家人早在远方翘首以盼,等待归人。几十个小时的奔波,家人终于团聚了,他们的生活自成一格、幸福恬静,也有种独特的美感。  柳条折尺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还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无法归乡,但他们背起了精神上的行囊。他们以“家事终归小,国事大如天”的信念,默默奉献,戍守边疆;他们忙碌于车站、列车上,为千千万万回家的人热心服务;他们奋战在医院,救死扶伤,心系患者……他们的行囊里是什么呢?是责任、是奉献、是敬业。  和我在一节车厢里的人,基本都来自同一个省,大家在南京、镇江、苏州、上海等地悉数下车。突然发现,我们都是这么的相似。原来行囊里还有梦想,为了将来有一番作为,我们只能背着行囊奔波。十九个小时的旅程,终于到站了,空气有些清冷,但充满了梦想的味道。回到寝室后,终于放下沉重的行囊,可以舒展舒展酸疼的肩膀。  安排好一切后,我把空空的行囊放到储物柜里,直到下一次启程。

图片新闻

摘要:图片新闻

欲将清欢桥边醉

摘要:欲将清欢桥边醉   □ 学生记者 何源(文学院汉语1801班)在绍兴,我遇见了八字桥,那仿佛是一场梦,像是千百年前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渔人,误入了桃花源。  行过许多的路,站过许多的桥,去过许多的古镇。可印象中大多是,门板上刷上新漆,废墟又来重建。导游摇旗呐喊,游客拥挤喧闹。花里胡哨的咖啡厅和购物中心突兀地闪亮着,无穷无尽,大同小异。  可是八字桥不是。我本是去另一条路,却穿了很多小巷,随着馥郁芬芳的酒香,误打误撞走到八字桥。安稳宁静,游客稀稀,不像景点那般虚浮,展示的倒是绍兴人生活的真实一面。  八字桥始建于宋代,历经风雨,却容颜不变。有关专家说,八字桥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自身的结构,以及营造者的巧妙构思。因为桥建在三水汇合处,状如八字,所以专家学者称其为“古代的立交桥”,并且大加推崇。一座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的石桥,完好无损地保存到今天,的确是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它在水中投下倒影,半掩半映在参天大树和幕布般的绿色藤蔓里。斑驳不平的石块上都是岁月的痕迹,石缝间长满了密密的青苔,不知是否还隐藏着当年的秘密。当地百姓任由八字桥变得坑坑洼洼,雕刻和字迹早已模糊不清。桥边的扶手成了人们晒辣椒,晾被子的场地。桥上老爷爷悠悠地骑着三轮车,嘎吱嘎吱的响,车上挂了一块褪色的蓝布,那是独特的车篷。桥下是与周作人文章里一样的乌篷船,停泊在那里不知多久了。河的两岸是古朴的民居。雨后的中午,青石板路还是潮湿的,白墙黑瓦的平房上挂着大红灯笼。木门旁放着竹椅,椅背上刻了四个字“健康长寿”。三四个老头躺靠在竹椅上晒太阳,用绍兴话悠闲地聊天,看着街上嬉戏玩闹的孩子跑来跑去。桥边临水放着书包,几个女人端着碗在河边吃午饭,老奶奶颤颤巍巍地在水边洗衣服,中年男人在不怎么亮堂的小屋里经营着一家杂货店来补贴家用。远处树下的老人一人对着脚边的猫拉二胡,断断续续地,不顺耳,他却安逸,自得其乐。和谐的环境让人觉得,水乡的文化,本就该如此。  我听着,看着,却停留在原地。长期生活在汽笛声与霓虹灯中,我途经于此,竟觉有一种不自在的干净天然。那未经商业化熏染的八字桥,实在有别于一些倾力建造的“宋城”“三国城”,或是千篇一律的现代化古镇。没有“古城一日游”的广告,没有纪念品和明信片的商店,八字桥从来都不去刻意装饰,打扮自己无需宣传,它那自然流露的真实就已足够。  暮色渐暗,打破了我的思绪,我才发现天开始黑了,百姓家中响起了纯正的剁菜板声。一户人家的门开着,老爷爷正温一杯绍兴老黄酒,老太太戴着老花眼镜,费力地穿针引线正准备纳鞋底。能远远听到屋子里放的越剧,咿咿呀呀,绵长悠扬。  于城市中扰扰嚷嚷,不知梦醒何时。那么,你不妨来八字桥走一趟罢,坐着乌篷船荡过千家万户,回到那阔别已久的生活中去。

图片新闻

摘要:图片新闻   曹耘齐,江苏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师范1701学生。画面采用插画的表现手法,用卡通人物的形态描述了宏村和黄山的恢弘气势,通过小人物的着装和徽派房屋的刻画,深刻体现出当地朴实的民风和极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整幅画以卡通为主,给人带来一种欢快俏皮的感觉,其构图主要通过宏村和黄山景观大门的细致描绘和两位人物的神情之间的交流为主线,生动地穿插着当地人日常生活的多姿多彩画面。插画上的颜色多数以黑白灰三色为主导,近景的黑白灰对比强烈,吸引读者的眼球,远景则多数使用灰色系,让其看上去自然,不突兀,带来一种由近至远的感觉。全作颜色简约统一,但用奇特的形象和夸张的表现手法来吸引观者眼球,从而表现了安徽宏村与黄山的美丽场景以及作者写生之余的欢快心情。

往事如风

摘要:往事如风   □ 学生记者 林敏(财经学院会计1802班)那年的冬天格外漫长。仿佛老天也知道她心情的悲痛,瑟瑟寒风伴着连绵细雨,刮在脸上宛如刀割,生疼生疼的,让人不禁流出了泪。  便是室内也萦绕着若有似无的寒凉,冻僵了的小脸埋进围巾里,浅浅吸了口气,低头从兜里拿出手机。  “姐,马上就出来。”“好,在门口等你。”刚看到信息,便看到门口的车。坐上车,姐妹两人沉默地驶向墓地。  她还记得爷爷,满面慈容,身形微胖,音容笑貌都在回忆中闪现。爷爷是个勤快的人,见不得家里一些脏乱差的情况,家务活都是抢着做的。他时常感叹现在的孩子总是太过娇惯,因而周末大家回去的时候,他会像个大管家一样安排孙儿们学着做家务活,扫地、拖地板、洗碗……犹记得第一次学着做家务那年,她七岁。小时候曾经不解爷爷为什么要她学做家务,长大后她才渐渐明白爷爷的良苦用心。犹记得小时候她特喜欢夏天,院子的人会在晚上坐在一起唠嗑,孩子们则在在一旁玩耍。玩累了,就坐在旁边看星星。至今她都记得第一次认出北斗七星的兴奋与惊喜,好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欢呼雀跃。在停电的夜晚,爷爷会摇着大蒲扇哄她入眠。奇怪的是,即使她睡着了,扇子还在摇,虽然力度小了点。多年后的今天,她才明白这是爷爷的爱。  可惜爷爷永远地离开了,癌症。那几天,她根本就不相信这是真的,是真实发生的悲剧。一个如此慈爱、勤劳的老人,上苍怎么忍心让病魔带走他?!树木用年轮记录历史,石头用伤痕记录回忆,而她却只能把那位老人放在记忆深处,每个午夜梦回,夜深人静的晚上,自己一个人默默地伤感回忆。想到这里,她的内心又是一阵绞痛。  雨下大了,飘飘洒洒,纷纷扬扬,似乎在悲痛。雨水如泪,流在心里。望远在天国的亲人们安好。生活在俗世里的人们能够幸福安康,但是也别忘记他们,那些远在天国的人们,记忆是美好的,也是最能让人成长的东西。  即将又到清明时节,杜牧的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绝句还在耳边回响。“爷爷我会好好的,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她在心里默念。车窗外的树木一瞬间转瞬即逝,时间的车轮依然在滚滚向前……

江苏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286次访问,全刊已有4161230次访问